去年以來,全國重點主產棉區之一的江蘇省鹽城市,把棉花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實施作為棉花生產轉型創新,走出低迷的重要改革舉措,樹典型、搞科研、抓推廣,在全國內陸棉區尤其是長江流域棉花產區眾多試驗示范區中取得較好成效。當前,當地正值棉花生產關鍵階段,針對移栽棉面積不足,產量資源減幅大的問題,該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鼓勵并指導農戶實施棉花麥(油)后機械直播高產栽培技術,即擴大晚茬棉耕種面積,通過加強苗期管理,實行晚播旺發,力爭主動奪高產的目標。大豐、射陽等主產棉縣、市搶在麥子油菜收獲前把棉花麥(油)后機械直播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普及宣傳,為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棉花麥(油)后機械直播高產栽培目標是:一播全苗 棉苗健壯。
1、滅茬整地。前茬收獲后及時滅茬耕種,實現晚茬早播;滅茬整地質量要高,達到“平、細、實”的標準。
2、種子準備。選用短季棉品種,如中棉所50。
3、適時早播。前茬收獲后搶墑或造墑播種,不得遲于6月10日,爭取早播。可用機械點播,每穴播種2~3粒,蓋子土厚度為2~3 cm。播種密度4500~6500株/畝,行距為76~80 cm。播種后用40%乙草胺水乳劑或50%異丙·甲草胺乳油100 mL/畝,兌水1500~2000倍,噴于土表,防除雜草。
4、定苗。棉苗長到2葉期定苗至合適密度。
5、防病治蟲。棉花子葉平展時,要及時噴廣譜保護型殺菌劑,如代森錳鋅、堿式硫酸銅、百菌清等,防止苗病發生。已發生苗病,噴施50%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50%甲基托布津)或70%代森錳鋅等廣譜性內吸殺菌劑。棉花苗期害蟲主要有地老虎、棉蚜、棉薊馬等。 6、施苗肥 棉苗出苗一周后應及早施苗肥。用量氮肥(純N)5~6 kg/畝,磷肥(P2O5)5~7 kg/畝,鉀肥(K2O)6~7.5 kg/畝。
蕾期管理要達到的目標是:早發穩長,壯株增蕾。
1、施肥。棉苗長勢不足的棉田酌情施用速效氮肥促進發棵。缺硼棉田每畝用50 g左右高效速溶硼肥兌水25~30 kg葉面噴施。
2、化學調控。7月初對有旺長趨勢的棉田,畝用縮節安0.5~1 g/畝(或25%助壯素2~4 ml)兌水30 kg均勻噴灑,控制棉苗旺長。
3、病蟲防治。蕾期的主要害蟲有:盲蝽蟓、玉米螟、蚜蟲和紅蜘蛛等,要注意分類指導,合理防治。
4、常規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培土壅根。保溫保濕,加快棉花生長,促進現蕾、搭架。麥后棉播期遲,植株較小,蕾期保證“三溝”通暢,能灌能排,減輕“梅雨”危害。
花鈴期管理要達到的目標是:成鈴速度快,結鈴集中。
1、施好花鈴肥。開花時,施氮肥(純N)7.2~9 kg/畝,鉀肥(K2O)6~7.5 kg/畝。缺硼棉田每畝用l00g高效速溶硼肥兌水50 kg葉面噴施。
2、適時打頂。打頂一般掌握單株留12~14臺果枝,在8月l5日左右進行。
3、及時化調,控制旺長和無效果節。盛花期縮節安1.5~2 g/畝(或25%助壯素6~8 ml)兌水30 kg全面噴霧普控;打頂后1周左右化控,畝用約4~5 g縮節安(或25%助壯素16~20 ml)兌水30 kg全面噴霧,全面控制無效果節。
4、防治病蟲害。8月份棉蟲發生種類仍較多,特別是棉鈴蟲四代和五代重疊發生,應加強預測預報,做好以防治棉鈴蟲為主,兼治煙粉虱、斜紋夜蛾、紅蜘蛛等其它害蟲的防治工作,提高防效。
5、抗災防澇(旱)。麥后直播棉根系淺,花鈴期臺風暴雨前培土壅根、清溝理墑;臺風暴雨襲擊后及時排水降漬、扶理棉花,補施肥料或根外追肥,促進恢復生長。嚴重干旱時及時澆水抗旱。
吐絮期管理要達到的目標是:增加鈴重,防早衰和貪青遲熟。
1、根外追肥。對早衰棉田,于9月上中旬用1%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霧2~3次,增加鈴重。
2、防治害蟲。主要防治紅鈴蟲、斜紋夜蛾、煙粉虱等害蟲,及時用菊酯類農藥噴霧。
3、乙烯利催熟。對遲熟棉田要及時噴施乙烯利催熟,時間為10月20日前后(中午溫度在20℃左右,晴天無風),用40%乙烯利水劑200~250 ml/畝,兌水30~50 kg/畝全田噴霧。
4、適期采收,嚴控三絲。棉鈴鈴殼開裂后1周左右棉花完全吐絮為最佳采收期。田間濕度大時,及時采摘中下部黃鈴。提倡不摘“笑口桃”,不撿露水花,不帶殼收花,不夾雜碎葉,切實做到分收、分曬、分藏、分售。采摘、交售棉花禁止使用化纖編織袋等非棉布口袋,禁止使用有色線、繩扎口,防止異性纖維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