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以其輕、柔、軟、暖等優點被廣泛應用。羽絨制品從單一的羽絨服、被、羽絨枕,發展到羽絨沙發等新品種,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羽絨(毛)作為填充物,也在根據用途和預期效果等不同,逐漸由純羽絨(毛)填充,發展到與紡織纖維混紡使用。對這類混紡產品的定量分析,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檢驗依據。本文根據羽絨(毛)的理化性能特性,結合它作為填充料多與聚酯纖維等化學纖維進行混和的情況,分別從兩個角度對這類產品的定量分析測試進行了探討。
1試驗
1.1次氯酸鈉法
1)原理:根據羽絨(毛)是蛋白質纖維的性質, 用化學分析方法將其從聚酯纖維等化學纖維中分離出來,從而得出填充料材質的定量結果。
2)試驗方法:參照GB/T 2910.4?2009《某些蛋白質纖維與某些其他纖維的混合物(次氯酸鹽法)》。由于羽毛的莖梗較粗壯,所以試劑浸潤的時間要適當延長才能使之溶解充分,因此本試驗將試樣在水浴上劇烈振蕩50 min,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次氯酸鈉法檢測結果
羽絨(毛)實驗室設計值/% |
羽絨(毛)化學方法溶解值/% |
兩者允差/% |
15.5 |
15.3 |
-0.2 |
31.9 |
31.7 |
-0.2 |
60.5 |
60.5 |
-0.0 |
85.7 |
85.8 |
+0.1 |
1.2苯酚/四氯乙烷法
1)原理:同GB/T2910.24?2009《聚酯纖維與某些其他纖維的混合物(苯酚/四氯乙烷法)》的試驗原理
2)試驗方法:參照GB/T2910.24?2009。同樣為了溶解充分,將原標準的溶解時間加以調整,即在(40±5)℃的溫度下,將試樣在加熱裝置中震蕩30 min,試驗結果見表2。
表2苯酚/四氯乙烷法檢測結果
羽絨(毛)實驗室設計值/% |
羽絨(毛)化學方法溶解值/% |
兩者允差/% |
15.1 |
14.6 |
-0.5 |
39.0 |
39.2 |
+0.2 |
62.1 |
62.9 |
+0.8 |
85.5 |
85.1 |
-0.4 |
2.從表1和表2的試驗數據可以看出,羽絨(毛)實驗室設計值都與使用兩種化學方法測試得出的溶解值很接近。表1和表2的試驗數據相比,兩種溶解方法的試驗結果很接近。
2分析
從數據上看,試驗結果比較理想,證明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檢驗中還要注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近日本單位接到兩個含有上述兩種纖維成分的填充物委托樣品,客戶要求做定量化學分析。結合試驗摸索,我們先采用了操作簡單方便的次氯酸鈉法,但測試結果與客戶給出的羽絨(毛)填充比例低出近10%?紤]到該填充物中的羽絨(毛)為粉碎羽絨(毛),與聚酯纖維纖維混合后會粘合在兩層類似聚氨酯成分的襯布中,若按常規的填充物取樣方法進行取樣,粉碎羽絨(毛)較聚酯纖維易損失,因此得不到準確度定量分析值。因此,我們結合襯布的理化性能,再嘗試帶襯布一起進行定量化學分析。首先用次氯酸鈉溶解羽絨(毛),然后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襯布,再從總量中減去襯布的量,從而計算出聚酯纖維與羽絨(毛)的混合比例。此次試驗的結果與客戶提供的數值相吻合。根據FZ/T01053-2007《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中的7.3規定,“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含有2種及以上的纖維時,除了許可不標注的纖維外,在標簽上標明的每一種纖維含量允許偏差為5%,填充物的允許偏差為10%。”也就是說兩種取樣方法的試驗結果均是在標準允許范圍內,但顯然第二種方法的結果更加準確。
3 結論
就以上兩次試樣的測試結果,結合之前做的一些相關研究,總結出如下建議:
1)由于羽絨(毛)在與聚酯纖維纖維混合時,混樣均勻度不會很高,所以取樣時要注意多點、多部位取樣;
2)試驗方法推薦使用次氯酸鈉法,該方法相對操作簡單、方便、環保;
3)若用于填充的羽絨(毛)為粉碎羽絨毛,為避免取樣損失,建議帶粘合襯一起溶解(為減少鉆絨現象,生產商多會采用類似聚氨酯成分的襯布)。
檢測人員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檢驗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不斷積累總結和比較,在兩種甚至更多的試驗方法標準中選擇與實際樣品相匹配的檢驗方法,這樣才能夠得出客觀的檢驗數據。
(馬鳴 中國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