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紡織機械生產企業正經歷大調整、大洗牌的關鍵階段,市場的競爭手段、企業的運營模式、客戶的需求乃至消費模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
下游棉紡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裝備現代化進程在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不斷顯現,多數企業都在尋求一條智能高效用工少的生產和運營模式,單純的規模擴張已經無法在當今競爭中占優勢。國家正在經濟轉型調整關鍵階段,十八大明確提出企業必須按照市場規律發展。反腐也清除了經濟中不正,F象,投資擴張等受到明顯抑制。而一些企業沒有按照市場規律去做實體,仍然有依賴國家政策的習慣思維。
筆者發現一個有趣而諷刺的現象,有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從企業理念上看,目標和口號都極為到位,例如實現跨越發展,堅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發展思路,以科技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如此美好的愿景怎么一下成了海市蜃樓?把“創新”當作口頭禪,不是發自內心的需求,沒有有效的措施和實際成果,客戶也不會買你的賬。其實,有沒有愿景及時髦口號并不重要,企業只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場機制的體制、機制、管理模式,面臨的市場風險一定會小得多。
不少入不敷出的企業還有一個共同點是盲目投資。有的紡織機械企業聽說輪胎火爆,借機進入輪胎行業,本錢未收又背新債,為還巨債又進入地產行業,遇上國家宏觀調控,房子連成本價都賣不出去,總之,盲目投資不成,老本行也沒守住。某家業內生產企業在2005年發展得紅紅火火,看到電緊缺開始盲目搞熱電,隔行如隔山,一會搞房地產,一會又涉足化纖、毛紡,攤子越鋪越大,從此跌入深淵,負債累累。
筆者還了解到,有個別紡織機械生產企業通過各種手段弄來大量的土地,但沒有按承諾的開發項目去擴大再生產,而是搞房地產以及其他不靠譜的項目,游走在某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績GDP—企業拿地投資找銀行貸款—銀行相關管理者吸儲放貸沖業績的怪圈。導致的后果是呆賬、壞賬越來越多,企業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鋪天蓋地在講轉型升級、創新求變,而一些企業家口上喊著創新口號,實際上其價值理念、思維慣性壓根兒沒有重視對市場機會的把握,更多是隨性、投機。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招人才、留人才,建立用人機制,更沒有核心原創技術、現代管理手段,不去潛心做精品、塑品牌,而是熱衷于做表面文章。這樣的企業如何實現創新?靠什么立足市場和穩定客戶?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在某個階段入不敷出也屬于正,F象,但我認為,應該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應該避免決策的失誤。從政府層面而言,應創造一種不受行政干擾的企業經營環境,同時,建立對企業經營狀況監督、評估的權威機構。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創新激勵體系,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一句話,做企業必須務實。紡織大國變紡織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用具體量化指標抑制嘩眾取寵的企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