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之外的地方,百貨公司品牌“銀泰”的名字第一次大面積為人所知,大概要追溯到 2014 年 3 月。
當時已經對外宣布要去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提出要以 53.7 億港幣對銀泰進行戰略投資,并嘗試打通線上線下的商業資源,實現會員、支付和商品體系對接。
經過一輪債轉股之后,上述交易奠定了阿里在銀泰最大股東的地位。之后,他們又花了快一年時間,逐步完成了創始人沈國軍讓位、由現任阿里巴巴 CEO 張勇擔任銀泰董事局主席的過程。
消息披露的當天,在香港上市的銀泰股票漲到了五年來的最高位。
現在,新一輪的刺激來了。1 月 10 日早晨,銀泰方面發布消息稱,阿里巴巴及公司創始人沈國軍組成的財團,提出了每股 10 港幣的私有化方案。
這個價格比公司過去兩個月股價最高時還貴了 53.6%,總投入最多可達 198 億港幣;私有化后,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 74%,擁有絕對控股權。
且不說公司管理層和投資者會從這樣的交易中獲得多少利益,只是由阿里巴巴出面來接盤,就能讓他們樂上好一陣了。
目前,銀泰在杭州、北京等城市共運營有 29 家百貨店和 17 個購物中心,但在 2015 財年,其全國同店總體銷售額只增長了 0.5%。到了 2016 年上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 -4.1%,開業超過一年的 43 間門店中,超過一半銷售額都有下跌。
而在線上購物常態化、需要不斷刺激消費者才能產生新需求的情況下,阿里巴巴也正急切地尋找下一個觸及消費者(并誘使他們花錢)的方法。和所有的線下零售門店一樣,銀泰的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是一個入口、也是一個商品的展示空間。
但成為阿里的子公司之后,銀泰是否能在沒有什么負擔的情況下,嘗試更多線下零售的玩法,并將它們轉化成實際的銷售收入,還很難說。
畢竟,在過去三年與阿里的合作過程中,雙方已經在物流網絡、電商平臺、雙 11 促銷、淘品牌入駐,以及好幾個 O2O 應用上有過合作。但消費者對這些事的興趣,還沒有被充分提起來。(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