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染廠排隊、漲價的新聞引發了很多討論,問了幾個做貿易的老板,訂單確實是回暖了一部分,再疊加年前一些沒做完的單子,染廠忙起來也很正常。
染廠門口堆了很多布,是好事,但與此同時,織廠門口也堆了很多布,這個消息就不太好了。昨天小編在織造廠密集的路上開了幾圈,織廠庫存肉眼可見地多,部分工廠里的坯布倉庫已經裝不下了,甚至堆到了廠門口。
伴隨著近年來國內織造產能的迅速增長,紡織市場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內卷化”。
幾年前,布老板的普遍看法是新興的外圍產能以落后產能為主,只要自己廠里的產品不是最落后的那種,就很難形成競爭。但幾年過去了,布老板們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為產業園大多是重新規劃新建,外圍地區的各類織造水平提升得非常迅速,配套也很完善,市場上常見的一些產品,傳統紡織集群能做的,新建的工廠也能做。
有一位布老板就感嘆,今年年初去蘇北的紡織產業園跑業務,那邊的工廠及配套建設得真的不錯,和長三角這邊已經沒什么差別了。
更不用說為了打通全產業鏈,一些化纖龍頭企業這兩年也進入了終端市場,大規模進入了織造、面料行業,讓這個市場變得更“卷”。
一款常規面料,成本2塊,以前正常能賣到2塊3,、2塊4,現在你喊2塊3,就有人喊2塊2,然后就有人喊2塊1,有的企業為了清庫存回資金,甚至能喊1塊8,1塊9。你的賬期一個月,同樣的產品就有人敢欠3個月、6個月。
現在的紡織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拼價格”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