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中國化纖工業以驚人的速度、驕人的業績,為自己在國際化纖界贏得了重要地位。它不僅為中國紡織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全球化纖產業格局新一輪調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中國人同樣會以冷靜的眼光審視這一產業的發展,不否認其中存在著長期積累的矛盾和較為嚴峻的問題——結構性矛盾突出、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新原創技術嚴重滯后、原料缺口較大、節能降耗任務艱巨等等,都亟待去解決。中國化纖工業在追求規模效益、低質低價競爭的路上跑了這么多年,不乏困惑和迷茫,業界警醒,該到轉身換個方向發展的時候了。因此,國家宏觀決策部門及行業協會共同發出“十一五”中國化纖工業要全面實施由數量型向技術效益型戰略轉移的號召,中國化纖工業一個漂亮的“轉身”,期待在“十一五”實現。
自主創新能力首當提升
從編制《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專家組了解到,中國化纖工業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擴大規模上,忽視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導致目前我國化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與歐美、日本等化纖工業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差距較大,特別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事關國家安全及產業安全的高技術纖維領域,比如碳纖維、高強高模芳綸、耐高溫芳砜綸、難燃耐腐蝕聚苯硫醚、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等,中國至今沒有擺脫受制于人的狀態。特別是在中國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迅速發展,對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需求不斷增長的今天,一些國家因壟斷生產而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從而達到制約我國高性能纖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目的。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葉永茂曾痛心疾首地說,目前國際化纖界的競爭已經上升到了技術競爭的高度,我國明顯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靠我們自己迎頭趕上,絕不能奢望那些掌控這些高新技術的國家能博愛天下,拱手讓給他人使用。即使在有些領域是開放的,但關鍵性技術,肯定要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因此,葉永茂認為,中國化纖企業應該發揚當年的“鐵人精神”,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埋下頭來,吃幾年苦,不相信中國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拿下碳纖維等高性纖維的關鍵技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規劃指導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的賀燕麗副司長表示,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行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十一五”期間,化纖行業要把增強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激發全行業的創新精神。特別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及新材料、生物質工程和各類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技術,從根本上改變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可持續發展能力須全面提升
中國化纖工業除了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之外,還有資源約束矛盾突出、同質化產能發展過快、節能環保仍然落后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化纖工業90%以上的產品是石油產業鏈產品,在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原料成本已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植藝認為,盡管提倡資源的全球性共享,但仍然苦于近年來中國化纖工業由于國內原料缺口大、進口依存過高,而被原料牽著鼻子的窘境。鄭植藝雖不主張“前院賣奶,后院養牛”式的做法,但也迫于原料成本的壓力以及力所不能及的不安全感,建議國家盡快放開化纖原料投資領域,大力發展原料工業,改變國內化纖原料工業發展滯后、化纖產業鏈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狀況。
同時,他建議國內有實力的化纖企業走垂直整合式發展之路,向上游原料領域延伸。
鄭植藝說,有效改善國內化纖工業原料緊缺的矛盾,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來解決。最近,協會倡導企業通過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規避PTA市場風險,保護企業利益。在此基礎上,行業協會今年還計劃會同有關部門推出MEG新的期貨合約品種,為降低行業運行風險創造有利條件。
鄭植藝對中國化纖工業審視的目光是客觀而自信的,他表示,中國化纖工業要在保持現有常規品種競爭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技術纖維素、差別化纖維素及生物質工程,力爭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在“十一五”時期實現由數量型向技術效益型的漂亮“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