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科騰(Kraton)突然宣布關停其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二聚體及聚酰胺生產線,這一決定猶如在尼龍行業投下一顆 “深水炸彈”。數據顯示,科騰的退出直接導致全球二聚體供應量驟降 12%,而同期巴斯夫和杜邦的股價卻應聲上漲 8% 和 6%。但真正致命的不是產能缺口,而是隱藏在背后的產業鏈重構......
“斷供” 沖擊波:下游企業連夜修改采購合同
科騰的關停讓全球尼龍產業鏈瞬間陷入混亂。寧波某改性塑料廠老板透露,消息公布當天,二聚體現貨價格每噸跳漲 200 美元,而下游的 PA66 切片報價更是創下 2025 年新高,達到 3200 美元 / 噸。這種恐慌性采購并非沒有道理 —— 科騰此前供應了北美市場 25% 的高純度己二胺,其突然退出直接導致福特汽車不得不暫停部分車型的尼龍進氣歧管生產。更棘手的是,歐洲同行們發現,即便愿意支付 15% 的溢價,也很難在短期內找到替代供應商,因為巴斯夫的擴產計劃至少要等到 2026 年 Q2 才能落地。
中國玩家的 “彎道超車”:從跟跑到制定游戲規則
就在歐美企業焦頭爛額之際,中國化工集團卻悄然將 PA66 切片出口價下調了 5%。這一看似矛盾的舉動背后,是上海石化最新投產的 40 萬噸 / 年己二腈裝置在發揮作用 —— 該裝置采用自主研發的丁二烯法工藝,直接讓生產成本比傳統工藝低 22%。更讓國際巨頭冒冷汗的是,華峰化學的財報顯示,其 2025 年 Q1 的尼龍 66 切片出口量同比暴增 47%,主要增量恰恰來自科騰原有的美國客戶群。這種 “西方退、東方進” 的格局,正在重塑全球尼龍行業的權力版圖。
技術替代暗戰:生物基尼龍的 “致命誘惑”
科騰的退出意外加速了生物基尼龍的商業化進程。杜邦最新發布的公告稱,其與阿科瑪合資建設的生物基 PA510 工廠將提前半年投產,目標直指高端汽車市場。而來自德國的咨詢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生物基尼龍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8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18%。不過這場技術革命并非沒有隱憂 —— 某位不愿具名的日本材料專家指出:“目前生物基產品的耐高溫性能仍比石油基產品差 15%,特斯拉新款 Cybertruck 的電池支架招標中,傳統 PA66 依然完勝。”
科騰的撤退遠非一場簡單的產能調整,而是尼龍行業百年變局的縮影。短期看,供應鏈震蕩將迫使車企和電子廠商承受至少 6 個月的成本陣痛;中期而言,中國企業的產能擴張與技術突破可能徹底改寫行業規則;而長期視角下,生物基材料的崛起或將讓今天的石油基巨頭們重蹈柯達的覆轍。對于仍在觀望的中小企業,現在只有兩條路可選:要么咬牙綁定頭部供應商的長期協議,要么豪賭技術路線轉型 —— 但無論如何,這場 “尼龍戰爭” 已沒有旁觀者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