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鳳鳴”)日前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報告期內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0.03億元到11.30億元,與2022年虧損2.05億元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
對于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新鳳鳴解釋稱,一是2022年受原料成本大幅上漲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市場需求發生階段性萎縮,公司產銷與價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2023年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的持續發力,行業供需邊際明顯改善,公司產銷與價差有所擴大,景氣度提升;二是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主要由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影響所致。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江浙地區滌綸長絲開工率均值為79.46%,同比增加5.84pcts。截至2023年底,中國POY/DTY/FDY庫存天數分別為13.8/23.8/16.9天,較2022年底下降6.3/2.7/7.5天。高開工率背景下庫存持續去化,滌綸長絲需求強勁復蘇;2023年POY/DTY/FDY市場均價分別為7526/8892/8152元/噸,同比下降4%/3%/2%;原材料PTA/MEG市場均價分別為5851/4082元/噸,同比下降3%/10%,產成品價格跌幅小于原材料跌幅,產品-原材料價差實現修復;2023年POY/DTY/FDY價差分別為1156/2522/1782元/噸,同比增長1.7%/1.8%/7.9%。
華鑫證券分析師張偉保認為,目前長絲行業新增產能放緩,行業集中度提升,疊加下游紡織服裝國內需求有望持續向好,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上行。新鳳鳴作為國內第二大滌綸長絲生產企業,具備較強的產業鏈和規模優勢,未來有望持續受益于行業景氣度提升獲得超額利潤。
公開資料顯示,新鳳鳴是我國化纖行業龍頭企業之一,主要生產PTA和聚酯POY、FDY、DTY、短纖等各類規格差別化產品,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形成“PTA-聚酯-紡絲-加彈”產業鏈一體化和規模化的經營格局。
2000年公司前身桐鄉市中恒化纖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公司上馬首套熔體直紡項目。2006年公司引進20萬噸/年美國杜邦工藝和德國巴馬格聚酯直紡生產線。此后,公司滌綸長絲產能持續擴張。2011年公司滌綸長絲產能突破150萬噸/年。2017年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2019年獨山能源(一期)220萬噸/年PTA項目投產,標志著公司成功向上游產業鏈延伸。2020年獨山能源(二期)220萬噸/年PTA項目投產,公司PTA實際產能達500萬噸/年,進一步夯實原料自給能力。2021年中磊化纖30萬噸/年滌綸短纖項目(一期)投產,標志著公司首次橫向拓展進軍滌綸短纖市場。2022以來,隨著獨山能源、中磊化纖、江蘇新拓等聚酯纖維項目陸續投產,公司滌綸長絲、滌綸短纖產能持續擴張。
截至2023年8月下旬,新鳳鳴的PTA、滌綸長絲、滌綸短纖產能分別至500萬噸/年、740萬噸/年、120萬噸/年;其中滌綸長絲市場占有率超12%,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滌綸長絲制造企業之一。此外,公司規劃540萬噸PTA產能,預計到2026年上半年,公司PTA達到1000萬噸,屆時有望實現原料PTA自給自足。
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新鳳鳴的聚酯纖維產銷量分別達到579萬噸、571萬噸,分別同比增長22.6%、28.2%。其中,滌綸長絲產銷量分別為495萬噸、489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2.1%、17.1%;短纖產銷量分別為85萬噸、83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73.6%、191.0%。
2024年1月10日,新鳳鳴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中鴻新材料擬規劃投資200億元,建設年產250萬噸差別化聚酯纖維材料、10萬噸聚酯膜材料項目;其中一期項目擬投資約35億元,建設25萬噸/年聚酯生產裝置(陽離子纖維產品)、40萬噸/年聚酯生產裝置(差別化纖維產品)。
國金證券研究員許雋逸指出,當前滌綸長絲行業產能約為4850萬噸/年,2024年新增產能約為116萬噸,其中,新鳳鳴擁有740萬噸滌綸長絲產能,2024新增產能約為36萬噸,而中鴻新材料250萬噸項目目前已規劃產能僅有65萬噸,且建設周期為三年,并不能實質上改變當前滌綸長絲新增產能放緩的趨勢,伴隨滌綸長絲消費需求回暖,新鳳鳴作為滌綸長絲龍頭企業有望獲得盈利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