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氣象臺發布2020年下半年以來第一個寒潮預警,從預警發出后,一股寒潮開始自北向南逐步凍透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地雪花紛飛,華南多地氣溫下降到今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甚至于多地出現平均氣溫低于10度的“冬日”,在這股寒潮過后,我國南方的冬季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
超強寒潮使得氣溫急劇下降。對于“看天吃飯”的服裝紡織行業來說,超強寒潮就像給紡織人發了一波福利,近期,坯布面料市場出現訂單增多的回暖現象。
年末織造開工居高不下,如非政策影響降生產的意向并不強
進入12月中旬后,市場貨囤貨氣氛再次升溫,目前從染廠了解到,近期不少市場貨進倉,前期消失的幾十萬米、上百萬米的大單再次出現,成交多集中在彈力面料、春亞紡、滌塔夫等用于秋冬里面料的訂單仍舊表現良好。
從需求端來說,本次行情的爆發并非突發,也契合往年行情發展的規律,一方面國內外客戶為了避開傳統春節假期,訂單會提前1.5-2個月下達,今年因為疫情和行情共同影響,市場進入春節真空期或比往年要來得提前,從而也促使了這波訂單集中下達,下游貿易商、服裝廠有采購現象。
同時目前無論是輕薄型面料生產商還是中厚型面料生產商,都留有一定的庫存,但是從近期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企業仍舊維持滿負荷操作。對于紡織企業來說,近期市場接單情況好于前期,做訂單型的企業手頭或多或少有單子要做,因此都是開足馬力在年前交貨;另外江浙等地因限電、環保等問題導致的突發性關停政策也在近期發酵,這對年底趕貨的紡織人來說壓力巨大。在短期內加劇生產壓力,延緩交期。
即使手頭訂單表現欠佳的企業也看中了今年原料價格相對較低,且化纖類織物儲存時間較久,因此只要資金能盤過來,降生產的意向并不強。
產業鏈進入了春節前補庫、備貨階段,下游企業依舊有抄底原料的熱情
同時,近期產業鏈都陸陸續續進入了春節前補庫、備貨階段,貿易商、紡織廠抓緊采購原料,織布廠和各輕紡城中間商則抓緊采購棉紗、坯布。從聚酯市場來看,自11月下旬的一波集中采購開始,間斷性的在周末以及月底都爆發出產銷小高潮。盡管最近采購高潮的力度較之前有所降低,但是聚酯廠的庫存卻在這一波波的產銷小高潮中得到消化,近期滌綸長絲POY及FDY主流庫存11-18天,已較前期高庫存有所回落,部分企業庫存較低在1-4天,個別較高22-27天附近。所以目前聚酯廠并沒有太大的庫存壓力,挺價意愿強烈。
另外從紗線市場來看,目前大中型紡紗廠開機率比較高,江浙等沿海地區超過90%,1月下旬前排單較滿,尤其50S及以上普梳、精梳紗產銷活躍,OE紗出貨啟動雖然不明顯,但紗廠已實現產銷持平或微利生產。
以POY150/48為例,其在去年同期平均達7000元,而目前仍就在6000元以下徘徊。盡管目前價格已經又有所上揚,但是整體依舊處于相對低位。所以從企業角度來講,絕對的價格低位會增加大家備貨的信心,同時也會激發大家抄底的熱情。愿意在這個時間點備貨的老板都相信,后面隨著旺季的到來,當前備貨總歸是有升值空間的,或者說有較大概率會升值,只是若是訂單來的晚,那么等待的時間將會比較煎熬。
綜上所述,當前聚酯價格處于穩步回升的狀態,按照當前的聚酯負荷及庫存水平,聚酯原料的格局將依舊堅挺。累庫存的進度將繼續后推,現在原料屬于現貨偏強的局面,市場唯一憂心的點依舊是需求端何時重振雄風。
此外,一些風險事件也值得大家關注。
一是對2021年一季度歐美疫情繼續失控的擔憂。據上海、浙江貿易公司反映,近日受歐州部分國家及日本等“封國”的影響,部分在10、11月份簽訂的紡服訂單遇到執行難題,并且隨著英國、南非等國家新冠病毒出現變異(傳染能力增強40%-70%)及疫苗產能不足等影響,市場擔情情緒不斷升溫;
二是11、12月份海運費飛漲,集裝箱一柜難求,加之我國電子產品、汽車零配件、小商品等出口強勁反彈,出口成本快速增長,對于“利潤薄,靠數量”取勝的紡服企業壓力偏大;
三是考慮到2021年美聯儲“無限量”寬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大,紡服企業擔心接長單和大單有限的利潤再次被匯率大幅波動吞噬;
四是從外圍市場、國內產業鏈、期貨內外盤走勢看,2021年原料“易漲難跌”,而疫情肆虐下的國外采購商、零售商不僅普遍壓價,并且合同執行比較苛刻,從后期成本上漲、降低合同風險的角度,企業謹慎接長單和大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