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主要紡織行業比較
中印兩國的紡織行業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從其生產和出口狀況來看,其競爭性主要表現在棉紡織業,而中國的化纖產業和印度的絲綢業則是兩國各自具有優勢的產業。
1、棉紡業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棉紡織業作為傳統產業在兩國國民經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印兩國的棉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的前列。2001年-2002年5月,中印兩國的棉產量分別占世界棉產量的24.9%和12.0%,居世界的第一和第三位,兩者的產量總和超過世界總產量的1/3。而同期兩國的棉消費量占到了世界總消費量的26.2%和14.1%(見表1)。從表中還可看出,中印兩國的棉產量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中國棉產量在世界中比重呈現出遞增的趨勢,而印度的棉產量在世界的比重則有所減少。但應看到中印紡織貿易中,中國從印度主要進口品為棉花,2002年1-9月中國從印度進口棉花12146.1萬美元,占中國從印度進口紡織品和服裝的88.8%。
資料來源:印度紡織局
中印兩國擁有豐富的棉產量,紡織機械數量規模巨大,棉紡織品生產能力不斷的擴大,兩國的棉紡織品產量均居世界前列。2001年中國和印度的機制紗產量分別達到699.76萬噸和230*萬噸,分別占世界的36.8%和12.1%。而且這種產品的數量優勢在短時期內不會改變(見表2)。
資料來源:ICAC World Textile Demand 印度紡織局(*為印度紡織局估計值)
2、化纖業
進入新世紀,世界化纖生產出現了新的變化。以我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化纖的主要供應源,而歐美發達的化纖生產國家正在膛步退出傳統的化纖生產領域,開始轉向生命科學為標志的高科技纖維的開發。
我國的化纖產業生產增長處于世界的前列。“九五”期間我國的化纖產量由344萬噸增長至694萬噸,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5%,而同期世界化纖產量平均增長僅為6%,因此,我國已成為推動全球化纖增長的主要國家(見表3)。2001年我國化纖產量達到了780.2萬噸,占到世界化纖總產量的28.5%。印度是世界上第五大化纖生產國,2001年化纖生產量達到了180.8萬噸,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不同的產品而言,中印兩國各類化纖產品的增長情況也不相同。2001年我國化纖主要產品產量為:滌綸長絲387.3萬噸,短纖239.5萬噸,錦綸38.5萬噸,腈綸51.5萬噸,纖維素纖維63.4萬噸;印度2001年各種化學纖維的產量分別為:滌綸長絲83.0萬噸,短纖57.1萬噸,錦綸6.9萬噸,腈綸9.0萬噸,纖維素纖維24.8萬噸(見表4)。可以看出,中國的化纖工業增長勢頭強勁,與印度相比處于領先地位,優勢明顯。化纖長絲為中國向印度出口的主要化纖品種。
資料來源:中國化纖信息網
資料來源:中國化纖信息網
3、絲綢業
絲綢行業在中印兩國的紡織產業中也占有一竅不通的地位(見表5)。2001年中國絲綢行業創造經濟利潤僅次于棉紡和化纖,達到20.0億元。而絲綢業是印度最具優勢的紡織行業之一,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絲綢生產國,也是我國最大的生絲出口市場。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印度紡織局資料整理而成
從表5可以看出,2001年中國的絲綢行業主要產品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桑園面積達到了1051.87萬畝,比2000年增長17%。全年產絲9.02萬噸,同比增長23.08%,絲織品產量為46.81億米,同比增長13.47%。絲綢業在印度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印度政府很重視發展高附加值的絲綢產品。在印度的28個邦中,絕大多數都有蠶桑生產和使用手工織機的絲織業,但2001年印度絲綢行業發展卻出現了增和緩慢的趨勢,主要經濟指標與2000年相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2001年印度桑園面積為323.88萬畝,比2000年下降了-4.96%。全年產絲1.44萬噸,同比增長3.60%。絲織品產量為3.06億米,同比下降了0.33%。
同時由于印度國內絲綢消費持續高速增長,大大超過國內絲綢生產增長的速度,因此其缺口只能以進口補足。目前印度也是世界最大的生絲進口國,2000年進口量達5000噸。而近年來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絲類產品占我絲類出口總量的1/3以上。2001年對印度的絲類出口占我出口總量的35.01%,其中桑蠶絲占53.49%,廠絲占45.90%,雙宮絲占77.79%,柞蠶絲占80.54%,短絲類占19.03%。
二、優化發展中國主要紡織行業的若干建議
通過對中國和印度兩國主要紡織行業的對比研究,不難看出要保持中國主要紡織行業在印度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對印度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并依據國際國內紡織品的發展動向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在行業發展方向、產品結構調整、技術設備改造、營銷手段創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不斷培育和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1、化纖產業
要進一步擴大化纖紡織品的生產,同時積極鼓勵企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和新產品開發的市場保護機制,強化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①加憐惜建設大型化纖和化纖原料基地,特別要有針對性地對聚酯原料基地建設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提高化纖長絲的質量,保持和提高在印度市場的占有率。
②積極開發高科技、高性能纖維。如聚苯并雙惡唑纖維、碳纖維、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力爭實現PAN基碳纖維及其原絲、預氧化纖維、間位和對位芳酰胺纖維的產業化,到2010年實現PBO、PPS、甲殼素及聚乳酸纖維的產業化。
③努力實施化纖機械的技術改造,做到化纖設備逐步通用化、單機系列化、工藝成套化、生產柔性化。重點推進精對苯二甲酸或昆對苯二甲酸(或中純度對苯二甲酸)成套裝置的國產化,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國產化聚酯裝置的水平,開發細旦滌綸長絲熔體直接紡設備,降低投資成本,形成原料、聚合及紡絲配磋發展。
④加速綠色環保產品和生態產品的生產,加速竹纖維、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的開發、研制,并加速其在襯衫、外套、內衣、浴衣、休閑服裝、睡衣、尿布等高檔服飾用品上的應用,打造對印度出口的新亮點。
2、棉紡業棉紡業是我國紡織產業中的最大利潤來源之一,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全面提高中國棉紡業的比較優勢,增強其綜合競爭能力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①加強棉花生產基地的建設,組建紡織企業與棉花經營者組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從生產、收購、加工、紡織到銷售一條龍的棉花產業體系。
②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科技興棉,調整種植結構,加速優質、高產、適銷棉花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工作。同時應加大天然彩色棉的生產,以增加單產收成,減少印染業的污染程度,從而提高棉紡產品的單位價值。此外,應把環保型棉質服裝作為擴大出口的新增長點,從而全面提高中國棉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③面對我國棉紡行業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的現實,為應對今后一段時間國外對棉紡織品的需求基本穩定,甚至會有所下降趨勢,建議我國棉紡業今后一方面要確立技術與標準規范行業區域準入,同時要防止國內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另一方面,棉紡行業應當擺脫“以量取勝”的增長方式,通過提高織品質量、開發新產品,適應顧客的個性化消費趨勢來實現產品的增加值。
3、絲綢業隨著印度、泰國、越南繭絲業發展步伐加快,加之歐美市場日益嚴峻的技術壁壘,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國絲綢行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真正壟斷或主導全球市場,就必須改變絲綢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原料性商品出口,增加綢緞和服裝等制成品出口,提高產品附加值,全面提升產業效益。
①調整產業布局,促進地區間合理分工與協作,實施桑、蠶選育優化工程、真絲綢品種加工優化工程及絲綢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工程,形成加工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格局,實現從絲綢原料到產品的優質化,實現產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和商品化。
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國家應加大對市場前景、發展潛力和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和新產品增加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行業協會也應積極發揮指導和幫助作用,使新產品盡快投入市場、占領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盡快形成一批拳頭企業,從而提高我國絲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③產品開發上,應加大閃光絲綢產品、與其他纖維混紡產品和彈力絲織品等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大真絲床上系列產品、真絲毛巾系列產品等家用真絲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大絲綢墻布、紡毛印花披巾等裝飾和服飾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大藥用絲綢產品、絲綢保健品、蠶絲蛋白新用途產品、環保絲綢等產品的開發力度。
④加工技術上應加大新形式絲和復合絲加工技術、絲綢印花技術、絲綢防縮抗皺技術、生態環保加工技術等的研發和推廣使用。綜上,與印度主要紡織行業相比,我國主要紡織行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勢。而對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不斷增強的形勢,相信我國主要紡織行業只要采取積極措施,就可以全面提高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促紡織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趙宏 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