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溫州鞋服行業又走進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調整期。由于今年遭遇美伊戰爭和非典的影響,加上鞋業洗牌的大環境,不少小型企業受到很大沖擊,這給一些大品牌帶來了契機:乘勢而出,加大洗牌力度。同時,不少有實力而名聲不彰的企業浮出水面,欲“借亂世而造英雄”。今年的鞋都,用業內人士的一句話說,已經是“一片混戰”。
洗牌年的大肆殺伐,將決定品牌的繼續生存與否。于是乎,形象廣告、促銷降價、公益活動、新聞策劃等等上中下三流各種攻勢充斥著市場。其中,企業文化被各家鞋企當作認為是洗牌的護身符。那么溫州鞋企在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中,到底有什么特點呢?
宣傳素材引導品牌
以“鞋與××”為代表的企業形象戰略是溫州部分鞋企企業文化的代表模式,比較突出的有紅蜻蜓。這些企業把與此相關的新聞策劃、社會活動等,作為企業文化的宣傳重點。如鞋文化博物館、鞋品牌自己組建的體育團體、鞋企業的科研所等。然而,這樣的企業文化對你的品牌有多少助力?多數消費者對鞋品牌的認識是:“廣告漂亮,名氣大,有品位,款式好,質量好,穿著舒服,售后服務好。”這才是對你品牌最直接的認識,才是你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最終認識。
企業形象是基于美學基礎上的一種企業形象宣傳手法,但比較強調創意和感性,而品牌建設比較強調理性和邏輯。但是思路偏差所付出的代價不菲。正如一位永嘉派鞋業的企劃人員所說的:“早期的盲目跟風,使得我們浪費了精力、財力和人力。現在發現企業文化方向偏差了,要想扭轉回來,勢必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財力和人力。”溫州鞋企,請記住,企業文化不是宣傳口號。
重質量卻忽視了感情
這方面的代表是康奈和2002年以前的吉爾達。這兩家眾所周知的鞋王,一個是溫州鞋“以質取勝”的典范,一個是從“皮鞋壽”的年代走過來的楷模。人們提到康奈,會異口同聲地說:“我喜歡穿康奈,質量好,腳感好。”可是,康奈和吉爾達的鞋除了給人帶來“質量好”之外,還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嗎?
所謂的品牌,要使你的消費者在物理指標和情感體驗上感覺與別人有明顯的不同。而這一點上,以康奈為代表的溫州鞋企業尚未在情感上找到自己的路。吉爾達的企業文化前幾年也還是十分典型的“誠信、公正”等字眼組合所成的“大路貨”。今年,吉爾達通過對全國征集到的幾萬份廣告語的挑選,決定以“一心一意”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吉爾達企劃部負責人認為,企業文化應該和品牌相統一。雖然“一心一意”簡單易解,但是代表了一種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親友的忠誠態度。
應該說,這與國外品牌提倡的“與顧客情感交流”的層次比較接近。
集團形象化是新的出路?
盡管王振滔一再在各種場合稱奧康不搞“老總偶像化”,但是事實上奧康的新聞事件基本上不脫離對王振滔的宣傳。記者曾經直接向王提問:“企業的風格是否帶有老總的風格?”王不否認:“民營企業一般會有老總的影子”。
其實按照奧康內部人員的解釋:“奧康走的是集團形象化的路子。”從“溫州心·世界夢”到“競拍磁懸浮列車冠名權”,從“與GEOX合作”到“西部鞋都工業園建設”,奧康在這兩年通過對新聞事件的準確把握,成功地提升了企業形象,也為奧康的品牌帶來了巨大的含金量。企業文化終究要走到“人”這個點上來。
企業文化的作用對象在于企業而不是消費者。通過企業知名度和行業地位的不斷提升,給自己的員工一個信心,促進他對企業的近乎宗教式的信仰。這與高天樂講的“企業是家庭、企業是學校、企業是軍隊”的概念有些相似。
有人說,現在的國內企業要么沒有企業文化,要么照搬西方的管理,中國的成功品牌就只有那么一個半。可是,西方的企業文化就算如何完善,總有強大的企業不斷冒出管理問題。在我們學習西方的企業管理時,他們也在研究我們的《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但是無論怎樣,“定位”是所有建設的必要條件。溫州鞋企企業文化之路走得較早,但弊端也較多,希望“中國鞋都”千萬莫成于品牌,敗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