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訊:承受了非典疫情"打壓"的我國經濟將何去何從?尤其是從去年二季度起已顯露啟動跡象的經濟增長態勢是否仍有望延續?這是包括證券市場投資者在內的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
許多專家認為,從本質看,非典只是影響經濟運行的重大突發事件,而不是經濟危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更不會動搖我國經濟增長的根基。非典疫情短期內沉重打擊了消費和許多服務行業,而且,不應忽視非典疫情不利的滯后影響。4月、5月出口訂單大幅下降。這一滯后影響可能會在三季度的出口中顯現出來。
一些專家指出,在重視負面影響的同時,更應看到當前一些經濟指標良好的增長勢頭:前5個月,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31.7%,增幅比前4個月加快1.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5.9%,實現利潤增長62.8%;出口增長34.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1個百分點。綜合考慮正反兩方面因素,再考慮非典疫情已被控制,6月份消費和服務業勢必呈現恢復性增長,又有一季度GDP增長9.9%的基礎"墊底",權威人士預測,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的增長率不會低于8%。一些專家指出,非典的大規模防治,對經濟增長也產生了一定的拉動作用。此外,抗非典客觀上增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預計這部分支出將達200億元;抗非典還促進了社會對環保產業的投資。這些零零星星的因素合計,估計可拉動今年GDP多增長零點幾個百分點。
雖然非典疫情使得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但專家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正在啟動的我國經濟良好的增長態勢業已不可逆轉。其主要根據是:首先,五年來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增發的長期國債及其配套資金帶動的投資,大大改善了我國基礎設施的狀況,為市場化運作的民間資本的創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它們為贏利前景所牽引而"出山"的趨勢不會改變。其次,我國居民消費升級正在取得突破。轎車、住房、電子信息產品、教育、旅游、醫療保健服務、新型食品等產業將強勁地帶動起經濟的持續增長。再者,以"入世"為標志,自覺參與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日趨明顯。只要堅持不懈地通過制度創新、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最大限度地擴張就業容量,不知不覺間,人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生活于新一輪經濟景氣周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