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一絲綢企業的廠長不久前趕到江蘇富安,求購“FUAN”牌生絲。因為該廠承接的歐洲訂單中特別指明,生產原料要用“FUAN”牌6A級生絲。這是富安高檔生絲走俏國際市場的真實寫照。
6月春繭開秤的日子,全國最大的蠶繭收購點富南繭站32個收購窗口擠滿了人,前來出售蠶繭的蠶農絡繹不絕,大家早早的就在收購窗口前排起了長龍。檢測人員進行檢測、采樣、過秤、算賬,忙碌一直持續到晚間。國際絲綢市場低迷,今年江蘇省春蠶發種量下降10%。但東臺市今年春蠶發種仍處歷史高位的20萬張,占江蘇總量的28%。到今年6月底,已收購蠶繭大約16萬擔,比上年同期增長了約18%,春繭產量和質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繭絲綢行業出現“過山車”的現象,前些年在許多地方出現挖桑毀園風潮時,富安建立全國首家蠶業合作社,繼而創造出“合作社+公司+工廠+農戶”貿工農一體化“富安模式”。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富安繭絲綢股份公司,對加入蠶業合作社的農民實施包技術、包收購、包效益,讓農民規避風險。其中,與蠶農共享經營利潤的“二次分配”,使廣大蠶農在其中得到實惠,深受蠶農歡迎。富安當年因此成為國內唯一沒有發生毀桑的鄉鎮,被譽為繭絲綢行業“沙漠中的綠洲”,F在,富安蠶業基地已覆蓋東臺、大豐、泗洪三縣市,12個鄉鎮,25萬農民跨縣市加盟,建立10萬畝蠶;亍Hツ,富安一鎮生產收購優質蠶繭13萬擔,農民每畝桑效益突破7500元,一個勞動力的年養蠶收入接近2萬元。
牽手現代科技是富安獲高檔絲國際市場話語權的主要原因。富安通過龍頭企業將原先分散獨立的蠶桑生產、蠶繭收烘、繅絲加工等環節合為一體,使蠶鄉已成為現代繭絲綢科學技術及其成果的組裝中心和推廣基地。富安小鎮研究、推廣的多項蠶業生產技術屬于全國首創。他們率先引進了熱風循環自動烘繭技術、自動繅絲技術、高檔絲綢織造后整理技術等一大批關鍵技術及設備,提升了產品品質。“FUAN”牌干桑蠶繭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注冊,并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小鎮年產優質白廠絲800噸,捻線絲150噸,各類絲綢面料150萬米。生絲平均等級達5A60,其中6A級生絲的比例占70%。
在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上,意大利國家絲綢辦公室秘書長圭太塔曼提指出,目前中國只有富安生絲能夠滿足他們的生產技術要求,可以與世界頂級的巴西生絲相提并論。愛馬仕、LV、香奈爾、阿瑪尼等頂尖世界奢侈品牌生產商紛紛將其原料訂單投向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