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訊:早年不少農民為了生計,漂洋過海當“番客”的龍湖區外砂鎮,近年又出現“過番”熱,只不過是“過番”者已換成當地農民生產的毛衫。
外砂鎮原是一個農業大鎮,改革開放后,這里的“泥腿子”紛紛“洗腳上田”發展毛織服裝生產。心靈手巧的外砂人大膽運用潮汕婦女的“勾花”和“手打羊毛”的傳統手藝,結合現代機織技術,推出了富有潮汕韻味的“潮式毛衫”,并逐步形成“榕樹經濟”效應。目前,全鎮擁有毛織服裝生產企業近700家,廠房面積50多萬平方米,產業工人近4萬人,相當于全鎮總人口的一半。去年,行業完成工業產值14億元,占全鎮經濟總量的六成。
外砂毛織服裝業在完成家庭作坊向規模生產過渡、手工操作向機械生產的轉變后,企業意識到“有特色才不會褪色,有名牌才能奪金牌”。于是,他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積極吸納高新技術和高級人才,以科技創特色、創名牌。企業先后開發1萬多個花色品種,產品專利申請量已超過80件,不少毛織品也先后榮獲國內外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愛華毛織工藝有限公司主動與中山大學聯合創辦了汕頭EMBA精選課程研修班,總經理謝來發、副總經理蔡愛華夫婦和鎮內部分民營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堅持走進研修班苦練“內功”;3月下旬,他們夫妻還遠渡重洋,專題到西歐國家考察“外面行情”,走訪鞏固老客戶,尋找發展新伙伴,先后在意大利、西班牙和香港等地注冊了“發運”、“來爾華得”等商標和公司,并準備送大女兒到法國深造,以便應對產業規;、品牌國際化、技術革命化的挑戰和發展。
20余年的發展,外砂潮式工藝毛織服裝不但得到國內消費者的喜愛,更贏得洋人的青睞。勤勞樸實的外砂鎮企業界朋友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發展良機。他們充分發揮僑鄉的優勢,通過海外關系,以僑引外,以外引外,把產品推向海外市場,逐步形成了三資企業出口、企業自營出口、出口專業公司代理出口等外銷網絡,把產品源源不斷銷往歐美、中東和東南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總銷售量的70%。其中,汕頭市愛華毛織工藝有限公司和廣東省安柏服飾實業有限公司的產品95%以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