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省農業廳對各產棉市、縣、區農業局調查,今年全省棉花播種保苗階段,雖然遭受了陰雨、寡照等不利自然氣候的影響,但由于去年植棉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去冬今春市場棉價的不斷攀升,激發了農民植棉的積極性,春耕備耕工作主動,戰勝了不利的自然氣候,全省棉花生產開局良好,具體表現為“四增”、“三調”、“兩高”。
“四增”:一是棉田面積恢復性增加。據統計,全省植棉面積556.19萬畝,為1999年以來植棉面積最大的一年,比去年增加126.64萬畝,增幅29. 48%。二是棉田底肥施用面積增加。據十二個產棉市調查統計,棉田施底肥面積447.32萬畝,占82.62%,比上年增加23.88個百分點。三是棉花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增加。十二個產棉市棉花“兩膜”栽培面積511.43萬畝,占棉田面積的94.46%,與上年基本持平。營養缽育苗移栽面積455.21萬畝,占84.08%,地膜覆蓋栽培面積56.22萬畝,占10. 38%,比上年增加28. 06萬畝,擴大近一倍。四是棉花訂單生產面積增加。去冬今春,在棉區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棉花紡織和棉花收購企業積極試行棉花訂單生產,與棉農簽訂棉花生產合同。全省棉花訂單生產面積發展到177.7萬畝,占棉田面積的31.94%。
“三調”:一是棉花前茬向早熟高效作物調整。據統計,棉花前茬遲熟低效小麥面積由去年的168.83萬畝,調減到今年的148.55萬畝,占棉田面積的比重由40.7%,下調到27.43%;早熟大麥面積則由21.23萬畝,增加到32.25萬畝,增11.02萬畝;早熟高效油菜面積由174.58萬畝,增加到258.53萬畝,增83.95萬畝;春花面積由7.76萬畝,增加到40.56萬畝,增長4.22倍;豌豆由5.99萬畝,增加到11.85萬畝,增加5.86萬畝;蔬菜、土豆等其它早熟高效作物面積由38.70萬畝,調增到49.63萬畝,增加10.93萬畝。二是棉田間套作物向安全高效品種調整。棉田間套作物面積比例由上年的50%,調減到今年的35.56%;蔬菜、辣椒、豇豆等易被農藥污染,安全保障低的作物,由上年的74. 24萬畝,調減到的43.55萬畝,減少30. 69萬畝,下降41.33%;效益好、安全保障系數高的西瓜、甜瓜等去皮食用作物,由去年的30.93萬畝,擴大到55.67萬畝,增加24.74萬畝,增長79.98%。高稈作物玉米面積由上年的27.7萬畝,調減到22.97萬畝,減少4.73萬畝,下降17.07%。黃豆、芝麻、花生等間套作物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三是棉花品種向雜交棉、抗蟲棉調整。據十二個產棉市統計,全省精加工棉種種植面積516.65萬畝,占棉田面積的93. 72%。雜交棉品種種植面積307.65萬畝,占棉田面積的56.82%,比上年增加69.53萬畝,增長29.19%。其中鄂雜棉三號107.21萬畝,比上年增加89.91萬畝,增長4. 2倍;鄂雜棉四號121. 28萬畝,比上年增加71.86萬畝,增長145.4%。轉基因抗蟲棉品種193. 84萬畝,占棉田面積35.80%,比上年增加91.52萬畝,其中:中棉所29品種75.2萬畝,增加19.06萬畝;鄂抗蟲棉一號60.02萬畝,增加38. 72萬畝。而常規品種種植面積則由上年的36.25萬畝,調減到今年的7. 26萬畝;抗病品種由38.03萬畝,調減到32.62萬畝。
“兩高”:一是棉田質量進一步提高。據十二個主產棉市調查統計,今年在集中棉區增加棉田面積131.46萬畝。集中高產棉區棉花種植面積的擴大,棉田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是棉苗素質比去年同期明顯提高。據十二個產棉市調查匯總,今年棉花四月苗面積414.52萬畝,占棉田面積的76.56%,比上年增139.99萬畝,提高10.37個百分點。棉苗素質比去年同期明顯提高。 盡管今年棉花生產開局較好,但實現棉花豐收仍然存在潛在危險。一是麥、油后移栽棉面積比重大。近年來,隨著棉花前茬作物結構的調整,油菜前茬面積的擴大,而近80%的油菜茬面積實行的是油棉連作方式,十二個主產棉市麥、油后移栽棉苗面積225.18萬畝,占棉花種植面積的41.59%。這樣大比重的棉田絕大多數采取的是板茬打洞移栽,如果管理不到位,緩苗期延長,棉花遲發,結鈴推遲,如遇后期連陰雨,很難獲得棉花高產。二是抗蟲棉面積擴大。全省抗蟲棉種植面積高達35. 8%,其中近50萬畝棉田種植的是從外地引進的品系,真假難辯,而且農民對這些棉花品系的特性都不甚了解,抗蟲棉與雜交棉在生長勢、需肥規律及管理措施上又有著明顯的差異,加上種植密度偏稀,移栽質量不高,如遇伏期高溫干旱,棉花群體優勢難以發揮,勢必影響棉花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