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現在處于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忙著跑馬圈地。”新疆棉花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高興森語調中透出幾絲抑制不住的喜悅。
新棉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棉花銷售企業。此時的高興森正帶領人馬在新疆喀什做一件大事———整合喀什地區棉花產業。而事實上,喀什只是新棉集團整合新疆棉花產業大計的一部分。
“新棉集團雖是國內棉花經營的龍頭企業,但是大而不強。”高興森坦率地說。“我們沒有貨源,經營風險很大,現在我們計劃和產地聯合,結成利益共同體,增強抗風險能力。”
據高興森介紹,新棉集團目前總資產60億元。2001年9月,由其前身新疆棉麻公司改制而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供銷合作社是其最大股東,控股52%。2002年新棉集團總銷量23萬噸,銷售額25億元。
新疆是全國最大的產棉區,年產量為15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 3。而喀什地區又是新疆最大的產棉區,年產量約25萬噸,在新疆各產棉區中舉足輕重。
新棉集團的整合就從喀什開始。去年年底,新棉集團找到喀什當地政府洽談合作。新棉打算通過整合喀什的棉花經營企業,將觸角延伸至上游的棉花種植,從而穩定貨源。但喀什地委也有自己的盤算。據高興森說,喀什方面要求新棉在整合當地棉花經銷企業的同時,也整合當地的棉紡產業。喀什地委書記史大剛坦言,喀什是要把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成經濟優勢,提高棉花業的附加值,改變過去只把棉花當原料賣的被動局面。
經過半年多的協商,今年5月1日,雙方正式簽訂了棉花產業合作協議。協議分為棉花行業整合和棉紡企業整合兩個方面。在棉花行業整合方面,雙方協議規定:新棉集團將通過資產購并,對喀什地區現有的11 個縣(市)棉麻公司進行重組。高興森透露,“我們協商的資產購并具體方式為,負資產按零資產購并,有凈資產的由我們與對方商量出資購 買。”據了解,11家棉麻公司中僅有1家是凈資產,其余的均是負資產。故而,按這種購并方式,新棉集團在棉花行業整合方面的投入不會太大。事實上,新棉集團的目標顯然不只是這些縣(市)棉麻公司本身,而是其傳統上擁有的收購“ 地盤”。“我們一方面解決了經營源頭,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和棉農的聯合,實現訂單農業。”
高興森介紹,新棉集團每年將與當地棉農簽訂訂單,規定該年度棉花的產量、質量和收購價格等,降低棉農的種植風險,保證其利益。同時,為了保證棉花質量,新棉集團還計劃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向棉農提供良種;并與化肥企業合作,向棉農提供優質化肥。這樣,我們與棉農的關系就從單純的買賣關系上升為合作伙伴關系,高興森說。在棉紡產業整合方面,雙方協議規定,由新棉集團對喀什現有的7個棉紡廠進行資產重組,同時新棉集團計劃用8年時間在喀什現有2 0萬錠棉紡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新增30萬錠,使紡錠總規模達到50萬錠,精梳比例達到60 %以上。“在這一塊我們的投入將會在12億~15億。”高興森說。
高興森稱,除此之外,新棉集團還計劃在喀什投資新建年產8萬~ 12萬噸的脫酚棉籽蛋白生產線。
喀什是新棉集團在棋盤上投下的第一顆棋子,它的下一顆棋子投在了阿克蘇。和喀什的單刀赴會模式不同,在阿克蘇,新棉有了一個合作伙伴———新疆德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雖然具體行動還沒有進行,但早在4月22日,新棉集團就與阿克蘇地區政府、德隆集團就共同整合阿克蘇地區棉產業簽訂了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新棉集團和德隆集團將對阿克蘇地區的塔里木棉花集團和新疆托峰棉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重組。重組后的新公司將由塔里木棉花集團控股51%,新棉和德隆共同參股49%。至于具體投資額、股比和整合細節,尚在商討之中。據業內人士分析,德隆雖然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但在棉產業整合初來乍到,需要借助新棉的資源和網絡優勢;而新棉也需要德隆的資本強力支撐,雙方可謂是優勢互補。
德隆選擇的阿克蘇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年產量在20萬噸左右。據阿克蘇地委書記侯長安介紹,雖然當地具有資源優勢,但一直未能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因而引進大公司、大企業共同整合發展當地棉紡業,成了當務之急。
據悉,目前介入新疆棉花產業整合,試圖圈占一塊“地盤”的還不僅僅是新棉與德隆。一些內地企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忙著尋找伙伴,以期在棉花業圈地運動中分一杯羹。5月30日,新疆呼圖壁縣就與內地一家大型紡織集團剛剛簽署了合作協議。
正如中國棉紡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指出“這是1999年國家放開棉花經營和價格后,棉花行業的第一次大整合。”
1999年,國務院下發57號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1999 年度棉花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國家開始放開棉花經營和價格,改變過去統購統銷的模式,棉價不再由政府制定,而是由市場來決定。其實,早在1992年9月,國務院就下發了《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于改革棉花流通體制意見的通知》,建議在國內試點進行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開放棉花市場,允許上市交易,放開棉價。但1993年,全國棉花減產,有關部門又發文重申,不得放開棉花經營和價格。之后四年,我國棉價極不穩定。經常是供應一緊張,棉價就大幅度上漲,而且一漲就是100%,而供應量增加后,棉價又大幅回落。
棉價的動蕩,直接影響棉農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從而也使得棉花經營企業風險陡增。“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的流通企業是做不大的。市場好,我們收購不到棉花;市場不好,我們又不敢收購。”高興森說。因此,在57號通知下發一年多后的2001年,看到國家政策穩定,新棉集團提出了整合新疆棉花產業的打算,要走和產地聯合之路,并開始著手與產棉區進行洽談。
但最初的談判其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原因很簡單,傳統上,各地的棉花基本上都是由當地的棉麻公司收購,地方政府拱手讓出。在產棉區,地方政府50%~60%的財政收入,農民60%~70%的收入都是來自棉花。棉花在當地經濟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但各地棉麻公司在傳統的統購統銷體制下過慣了舒服日子,對棉價連續暴漲暴跌的市場不能適應,大部分棉麻公司由此而陷入虧損。這使各地政府不得不思考出路問題,由此加快了整合的進程。
還有一個原因高興森沒有言及。據悉,棉花期貨即將于今年年內上市,這無疑將對國內涉棉產業產生重要影響。成都倍特期貨經濟有限公司研究員孫鵬分析,在期貨市場,企業如果單純進行投機交易,手中沒有原料,交易風險將會很大。而新棉、德隆等在棉花期貨上市前圈占產棉區,就是掌控了原材料產地,取得了戰略資源優勢,這將使其在期貨市場上的操作空間更大,交易風險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