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的王牌制造商史戴芙沒能解決在中國遭遇的水土不服難題,它原本指望“中國制造”能降低成本,卻被高昂的員工培訓成本和運輸成本逼回了歐洲。
將不再有“Made in China”的泰迪熊出售
在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的地下一層,有一家名叫German Town(德國小鎮)的店鋪,店里一半的面積出售脆生生的德國瓷器,而另一半則是毛絨絨的德國玩具,企鵝、大象和猴子,還有最具代表性的泰迪熊。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左耳朵上都有一枚金屬扣子,上面刻著它們的姓氏Steiff(史戴芙)。這些小動物一部分在德國生產,另一部分則在中國加工,產地在每只玩具上都會有所標示,而由于有了那枚金耳扣,不菲的價格并不會受到產地的影響。
但是不久之后,這里將不再有“Made in China”的泰迪熊出售。史戴芙公司已經將其在中國的主要生產線于2009年底全部撤出,最后的5%也會在2010年離開。
1902年,德國人瑪格麗特-史戴芙的公司縫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玩具熊,并申請了金耳扣(Button in Ear)專利。190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狩獵時放生了一只小熊,這個故事一時傳為佳話,人們便把市面上做成熊模樣的毛絨玩具都叫做Teddy(羅斯福的昵稱),包括當時剛剛進入美國的史戴芙玩具熊們。這聽起來有點復雜,但事情就是,泰迪熊只是一種泛稱,在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制造商和個人設計師,但史戴芙無疑資格最老也最大牌,它生產的泰迪熊收藏價值極高,為許多收藏家所愛,其限量版更是全球泰迪熊的老大。
2004年,為降低生產成本,史戴芙把除古董泰迪收藏系列以外的部分低價產品(如Cosy Friends)生產線遷至中國。這個時候,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廉價玩具正在商場的兒童區占領越來越大的市場,還有像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推出免費贈送玩具的“開心兒童餐”。史戴芙把1/5的產品放到中國生產,希望這個“世界加工廠”低廉的勞動力能夠幫助自己抵御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國的工資水平使得史戴芙能夠以14.95歐元的價格出售一只12厘米高的泰迪熊,而如果在歐洲生產,高昂的人力成本就要讓它賣到50歐元的高價。
然而四年后,史戴芙決定撤出。公司CEO馬丁-弗雷辛(Martin Frechen)說,“我們不想再繼續下去了,中國不適合我們。”
馬丁-弗雷辛在2006年上任,他從一開始就對在中國生產泰迪熊持懷疑態度,又在上任第二年就遇上了“美泰玩具召回事件”。由于油漆鉛含量超標問題,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Mattel)三次召回在中國生產的部分產品,不僅美泰損失1.1億美元,也讓中國制造的玩具名聲一落千丈。
這意味著弗雷辛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來說服孩子們的父母,“我們希望將史戴芙的產品放進嬰兒的搖籃,并能向父母保證:什么也不會發生。”
但弗雷辛最操心的事情還不是這個。
每只史戴芙泰迪熊分為35個部分生產,80%的工作由手工完成。2004年,史戴芙公司派出300名培訓人員來中國,教授中國工人如何生產這個復雜而細致的小玩意。這種做法成本高昂,但卻沒有收獲應有的效果:把一個員工培訓成熟需要12至18個月,但許多員工在掌握技術后,不是過年回家一去不返就是跳槽到其他待遇更好的公司。
這不僅讓史戴芙公司的前期培訓投入常常化為烏有,更嚴重的是,過高的員工流失率意味著工人無法獲得足夠的培訓,產品常常無法通過總部的質檢。
每周兩次,新產品要在史戴芙的總部接受質量控制部總管Krebs的檢驗。它們可愛到令人心碎的甜蜜臉蛋對Krebs完全不起作用,他用“酷刑”來檢驗這些玩具:火燒、水浸、扭轉脖子、放在嘴里嚼、扯它們頭上的毛、往皮毛里抹上腐蝕性的液體、放在紫外線燈下翻烤、動用各種各樣的化學試劑進行檢驗。只有在Krebs手中幸存下來的小熊,才有可能成為一只史戴芙玩具熊,它將在德國南部小鎮基根(Giengen)獲得金耳扣,才能出現在商店的櫥窗。中國生產的泰迪熊總有一部分五官不端、擰著腿、禿了或者開線,這些熊在德國質檢的時候必定被淘汰,并且其數量已經讓中國生產“成為累贅”,弗雷辛表示。
“小熊的玻璃眼珠位置偏低1毫米,一個討人喜愛的表情就變成了一副死相,沒人會為這個掏錢的。”弗雷辛的這種描述完全符合中國人對德國人“做飯放鹽都要精確到用天平稱”的印象。但史戴芙堅持自己的觀點,有可能在亞洲人看來很可愛的神情,在歐美人看來就是眼神呆滯。
員工的高流失率讓史戴芙覺得很受傷,他們指責中國工人缺乏對公司的忠誠;而在德國,“工人很多都是家族繼承性地在史戴芙工廠工作。”其實這并非不能解決的難題,但對于每次訂單通常只有500只泰迪熊、并且一心想來中國縮減成本的史戴芙來說,這就成了一個難以調合的矛盾。普華永道中國區業務總監Harald Kayser認為,對于史戴芙公司這樣的非大規模生產的小公司來說,嚴格的質量把關很難實行,“如果沒有總部的人在中國,那么生產過程很難控制。”
運輸的延時和運輸成本的上漲也讓史戴芙頭痛不已。由于運輸過程的耗時,史戴芙無法對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柏林動物園的小明星Knut都已經快從楚楚動人的小家伙長成一只看上去再平淡無奇不過的北極熊了,幾千只以Baby Knut為原型的毛絨玩具還在去往歐洲的漫漫長路上跋涉。再加上一路看漲的燃料價格,這也讓原本是為了節省開支的舉動變得越來越貴。
歐洲時裝與紡織品出口協會的Reinhard D?epfer表示,2007年中國的生產成本增加了30%。據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德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產品會省一半的錢,但是物流費用也許會大大增加。而德國工程師協會VDI的研究表明,在短暫的“周游世界”之后,1/5的德國公司選擇回到德國。
離開中國為史戴芙位于突尼斯的工廠帶來了400個工作崗位。這家公司目前還在拓展嬰兒產品領域,并稱這部分增長速度在60%左右,而公司把生產線放在了土耳其。在這些地方,附近沒有競爭對手能夠提供相似的薪水挖人,工人的忠誠度得以保證。憑借運途縮短,史戴芙也得以重新靈活快速地回應市場,“哪怕有人在圣誕節前三個月下訂單要求生產圣誕節的特別版產品,我們也能順利交貨。”弗雷辛如是說。
希望借“中國制造”獲取價格競爭力的史戴芙最終發現自己低估了“中國制造”的成本,他們選擇了將生產線退出中國。我們依舊可以在中國買到高質量的史戴芙泰迪熊,只不過,價格也將依舊很高。
(第一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