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麻是什么面料結(jié)實嗎?
提問者:小風(fēng) | 瀏覽次數(shù): | 提問時間:
熱門產(chǎn)品
熱議話題

提問者:小風(fēng) | 瀏覽次數(shù): | 提問時間:
奶蓋粉
2019-03-22 14:35:49
棉麻是指棉和麻為原材料的紡織品,棉和麻都是溫帶的植物生長出來的分別有棉花和蓖麻的種子部分采下來,經(jīng)過曬干,機(jī)器脫粒,分解出種子和棉麻部分,經(jīng)過機(jī)器壓制,在經(jīng)過紡織成線,布匹,最后經(jīng)過染制,成品。埃及人最早發(fā)現(xiàn)使用亞麻纖維,有8000的年的歷史,中國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以發(fā)現(xiàn)使用苧麻作紡織原料。
棉麻,總是會和布衣一起出現(xiàn),古時,棉麻是大眾社會的第一選擇,也是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的代表,“布衣精神”的回歸,也正詮釋著復(fù)古與時尚的一種碰撞。當(dāng)你走在大街上,偶然飄過的衣衫布衣,會不會讓你也覺得是耳目一新呢?
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穿著棉麻者稱之布衣。《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馀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yīng)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rèn)了風(fēng)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尉繚曰:‘吾細(xì)察秦王為人,豐準(zhǔn)長目,鶻膺豺聲,中懷虎狼之心,殘刻少恩,用人時輕為人屈,不用亦輕棄人。今天下未一,故不惜屈身于布衣;若得志,天下皆為魚肉矣!’”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堅守的一種信念。他們不畏于勢,不惑于神,不棄尊嚴(yán),孤守懷疑、叛逆、自由而曠達(dá)。
布衣精神,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zé)任感:“退則獨善其身,進(jìn)則兼濟(jì)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之外,又受墨家的影響,重一諾千金,樂解危濟(jì)困。布衣精神還很重視布衣之操、布衣之禮:貧賤生殺不能去其志,抱著濟(jì)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趨炎附勢。
諸葛亮是著名的賢明丞相,出山前卻也是一名布衣。《前出師表》中有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僅九字,謙恭樸素之姿畢現(xiàn)。《空城計》唱詞那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委婉悠揚,畢竟不如“臣本布衣”簡約而傳神。詩人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自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自有一種瀟灑從容氣息隱約其間,不亢不卑,傲骨天然,正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風(fēng)格,稱為“布衣精神”,或也相當(dāng)。
歷史上不少詩人,在詩中表達(dá)了布衣情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自述處境是:“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多年冷似鐵”,而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天下布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白夜宿于安徽銅陵五松山下一農(nóng)戶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跪進(jìn)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清冷的月光照在盛菰米的盤中,照在親如家人的老媽媽舉盤的手上,歷歷如畫,詩人與底層布衣們的一片深情,便躍然欲出了。
現(xiàn)代作家亦多有布衣情結(jié)。魯迅筆下,從阿Q到閏土,孔乙己到祥林嫂,無不是布衫人物。夏衍寫了那么多戲劇,均抵不過一篇《包身工》。滴滴汗水,字字血淚,昔日工人的苦難,便得以留在了文學(xué)史上,將光照千秋。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2019-06-12
2019-06-04
2019-06-04
2017-11-14
2017-11-21